陈继儒,字仲醇,号眉公。他少时才华横溢,得到当时名宿的赏识,但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成功。最终,他在二十九岁那年,毅然脱掉儒生衣冠,选择隐居于山林之间,潜心著述。
陈眉公学识渊博,在诗文、书画等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,与董其昌齐名。他的一生,是对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另一种诠释。其淡泊名利、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,与这篇《警世通言》所传达的超然智慧高度契合。因此,人们愿意相信,这样一篇洞察世事、充满禅意的文字,正是出自这位“身隐心隐”的眉公之手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顺应天道文章开篇,便以“一生都是命安排,求甚么?”这句石破天惊的问话,直击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命运的执念与焦虑。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宇宙万物的运行自有其规律。这种规律,在古典哲学中,被称为“道”。
《道德经》说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意思是人要效法大地,大地要效法上天,上天要效法“道”,而“道”的本质就是自然而然。天地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节奏,人的生命同样如此。许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内心的欲求超出了现实的可能,试图用“人为”去强行改变“天道”,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,身心俱疲。
这篇短文中的“岂可人无得运时,急甚么?”更是充满了对人生起伏的洞见。《易经》的核心思想之一,就是“时”。所谓“时”,就是时机、时运。君子要懂得审时度势,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。当时运不济,如同行走在泥泞之中,任何挣扎都可能陷得更深。此时最明智的选择,不是焦急地强求,而是沉下心来,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
这是一种“无为”的智慧,但“无为”绝非不为,而是一种顺应自然、不妄为的境界。真正的自强,是在认识并顺应规律的前提下,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而不是在逆境中盲目冲撞。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顺流与逆流中,都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看破虚荣人世间的许多烦恼,都源于对身外之物的过度追逐。这篇短文用一连串的“甚么”对此发出了深刻的拷问。“荣华富贵眼前花,傲甚么?”短短一句,就道尽了世间功名的虚幻本质。富贵荣华,就像清晨花瓣上的露珠,美丽却短暂,阳光一照便烟消云散。若以此为傲,实在是根基不稳,可笑至极。
过多的物质享受,只会蒙蔽我们的感官,扰乱我们的心性。文中的“补破遮寒暖即休,摆甚么?”和“才过三寸成何物,馋甚么?”正是这种思想的通俗表达。衣服只要能保暖蔽体就足够了,何必追求奢华,过分摆阔?食物下肚,经过喉咙之后,山珍海味与粗茶淡饭又有什么区别,何必贪恋一时的口腹之欲?
这种对虚荣的勘破,最终指向了对生死的透彻理解。“死后一文带不去,怪甚么?”人赤条条地来,最终也将两手空空地离去,一生辛苦聚敛的财富,没有一文钱能带到另一个世界。想通了这一点,对于财富的执念自然就会淡化。“前人田地后人收,占甚么?”更是点出了占有的虚妄。你今天所拥有的田产房屋,不过是暂时替后人保管罢了,又何必为了这片刻的拥有权而处心积虑,甚至不择手段呢?
《道德经》说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”最大的灾祸,莫过于不知道满足。懂得知足,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与快乐。这篇短文正是用最朴素的语言,劝诫世人放下对虚荣的执着,回归简单质朴的生活,在知足中寻找恒久的快乐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修身正心人生的修行,不仅在于看淡身外之物,更在于修炼自己的内心,端正自己的言行。这篇短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探讨人际关系与个人品德的修养,充满了儒家与道家的人生智慧。
“弟兄姊妹皆同气,争甚么?”血脉亲情,本是同根生,为了些许利益而纷争不休,是何等糊涂?“是非到底自分明,辩甚么?”世间的是是非非,自有公论,时间终将证明一切。过多的争辩,不但无益,反而会耗费心神,不如坦然处之。这其中蕴含着道家“不言之教”的智慧。
“聪明反被聪明误,巧甚么?”这句话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,其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中。苏轼一生才华横溢,却也因此屡遭贬谪,饱经风霜。他在晚年得子时,写下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”的感慨,希望孩子愚笨鲁钝些,反而能一生平安。这并非真的希望孩子愚笨,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大彻大悟。真正的智慧,不是卖弄小聪明,不是工于心计,而是《道德经》中所说的“大智若愚”,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朴与真诚。
而“举头三尺有神明,欺甚么?”一句,则触及了道德修养的根本。这里的“神明”,我们不必作迷信的解读。在中国哲学思想中,“神明”更多时候指的是宇宙间无形的规律、天道,或是人内心的良知。
儒家讲求“慎独”,即在无人监督之时,言行举止也要谨慎不苟,恪守道德准则。因为“不畏人知畏己知”,真正监督你的,不是别人的眼睛,而是你自己的内心。明白了这一点,人就会心存敬畏,不敢在暗处行苟且之事,不敢有欺瞒之心。这正是个人修身立命的基石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活在当下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常常为过去而悔恨,为未来而忧虑,却唯独忽略了当下。这篇短文以其独特的视角,引导我们将目光收回到每一个鲜活的此刻。
“今日不知明日事,愁甚么?”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,没有人能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。为不可知的未来而忧心忡忡,不过是徒增烦恼,消耗当下的生命能量。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,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论述。他认为生命就像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,我们应该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无论是生是死,是福是祸,都坦然接受,随遇而安。
“人生难逢开口笑,苦甚么?”生命本就是苦乐交织的旅程,艰难困苦在所难免。但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浸在痛苦中,就忽略了那些本可以开怀一笑的瞬间。人生苦短,能够发自内心地欢笑,是多么难得的体验。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快乐的当下,不让愁苦占据我们全部的心灵。
文章的结尾,“一旦无常万事休,忙甚么?”更是如当头棒喝,发人深省。“无常”是佛教和道教共有的概念,指的是生命的脆弱与短暂。当死亡这个最终的时刻来临时,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、恩怨情仇,都将化为乌有。这里的“忙”,指的是那些为了虚妄的目标而进行的盲目奔波。它劝诫我们停下脚步,审视自己的生活,分清哪些是真正重要的,哪些又是可以放下的。
活在当下,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事情中,吃饭时好好吃饭,睡觉时好好睡觉,与家人相处时便全心陪伴。这是一种专注的、高质量的生活方式,也是通往内心丰盈的必由之路。
结语陈眉公的这篇《警世通言》,像一位智慧的老者,与我们围炉夜话,娓娓道来。它所揭示的,是一种通透圆融的人生哲学:顺应天道,但不消极认命;看破虚荣,但不厌弃生活;修身正心,以求内心的安宁;活在当下,珍惜每一个瞬间。它并非要我们放弃努力,而是要我们放下执念;并非要我们与世隔绝,而是要我们与世界和谐相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,配资排排网,配资平台哪家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