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一篇文章发出去,能从多方收到反馈。
最直观的,是浏览量、点赞、收藏一类的数据。
还有不少茶友,经常在评论区捧场。
除此之外,有时也能从茶友们的提问中,间接收到反馈。
比如,刚入秋的那段时间,在文章里推荐茶友们去喝老白茶。
一段时间后,就会有不少茶友来问老白茶、煮茶相关的事宜。
再比如,前阵子刚介绍了白露茶,就有茶友来问白露茶和寒露茶的区别。
图片
某种程度上,这些提问的出现,说明茶友们是看过文章、甚至付诸实践了的。
说明我们都在认真喝茶、认真生活。
如今已是深秋,发了文章建议茶友们喝红茶暖身润燥。
果不其然,最近就有茶友带着红茶相关的问题来了。
有位茶友问:“为什么泡出来的红茶汤色很深,喝起来却没什么茶味?”
这显然不是正常现象,要问原因,可以先从茶叶的呈色物质说起。
图片
《2》
茶汤颜色的深浅,由茶叶内部的呈色物质决定。
红茶是全发酵茶,经过发酵之后,原本呈绿色的叶绿素会大量挥发。
取而代之的,是茶黄素、茶红素、茶褐素之类的物质。
这些物质是形成红茶汤色的基础。
其中,茶黄素决定了汤色的明暗、茶红素决定了汤色的“红”、茶褐素决定了汤色的“深”。
茶褐素越多,汤色越深。
图片
而当红茶的发酵程度过高,茶褐素就会大量生成。
原本清透红润的茶汤,会因此变成深红色、暗红色。
而且,过度发酵不仅会加深茶汤颜色,还会大量消耗茶内质。
茶氨酸等内含物质,在过度发酵的情况下迅速分解,茶汤的鲜爽度和饱满度都会明显下降。
因此,若红茶汤色深红,喝起来滋味淡薄,寡淡如水,很有可能是制茶时出现失误,让茶叶过度发酵了。
过度发酵的茶叶,除了汤色加深、滋味变淡之外,还会生出其他不好的物质,不建议茶友们喝。
图片
《3》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红茶有色无味,说明它空有外在,没有实质。
造成这一点的原因,也可能与原料、仓储有关。
茶青本身品质不佳,不能从茶园贫瘠的环境中积累养分。
或是采摘下来的茶青过于粗老,内质匮乏。
那么,即便制茶工艺再精湛,也很难泡出滋味饱满醇厚的茶汤。
图片
另外,红茶在存放时,要做好密封和避光。
由于密封不严导致的跑气、受潮,或是茶叶经过暴晒,都会导致内质大量流失。
茶味物质流失了,呈色物质却依然存在于茶叶内,冲泡后就会出现茶汤有色却无味的情况。
总而言之,红茶空有汤色却没有茶味,基本可以说明,茶叶品质存在明显缺陷。
图片
《4》
既然说到汤色,就再给茶友澄清一个常见误区。
红茶的汤色并不是越深越好。
“红汤红叶”,只是针对红茶的泛指概念。
红茶属全发酵茶,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茶黄素、茶红素,甚至茶褐素,比不发酵的绿茶、微发酵的白茶都要多得多,因此汤色也更深。
但并非所有红茶都符合“红汤红叶”的特征。
图片
以金骏眉、正山小种为代表的高端红茶,汤色往往是金黄、橙黄的,而非红色。
尤其是金骏眉,茶汤边的一圈“金圈”是它的标配。
因此,如果一味追求汤色深红的红茶,反而可能错过好茶。
判断红茶品质时,比起汤色的深浅,更重要的是茶汤的清透度。
好的红茶,无论茶汤颜色是橙红或金黄,都该清澈透亮。
如果一款红茶的茶汤浑浊暗淡,像蒙了一层乌云的天空,则品质存疑。
图片
《5》
虽然品茶的过程中,有赏茶汤的流程。
但品茶以喝为主,赏为辅。
最终决定品饮体验的,还是茶汤滋味。
因此,茶友们应该抛弃“汤色越深茶味越浓”之类的执念,用更科学的标准判断茶叶品质。
买椟还珠,讽刺的是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。
一味追求红浓的汤色,忽略茶汤本身的香气与滋味,与买椟还珠的楚人无异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,配资排排网,配资平台哪家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